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热点资讯 > 行业新闻 > 详细信息
那些线上起家的旅行服务商,为何做起了地接
作者:admin 来源:好奇心日报 发布时间:2016-11-23
过去自由行里没有人愿意做这个事,但这也是用户在当地的消费升级需求。也不能再像过去一样,将他们甩给一个服务差、千篇一律的地接社了。


       机票+酒店:8000;当地游潜水:1500 ;购物:6000 ;伴手礼:1000;米其林餐厅:2000;海鲜餐厅路边摊:3000;赌博:100……


       这是余璐去年和朋友两个人在帕劳和澳门玩了 10 天之后,记下的大致消费。


       相比于那些喜欢“穷游”的年轻人来说,她在旅游时会讲究很多,要吃得好、也要玩得好。如果当地有特别的体验,那一定要尝试一下——在新加坡旅行时,正赶上了她喜欢的音乐剧《悲惨世界》,800 块一张的门票,她觉得花得超值。



       虽然出门前不太会做详细的攻略,但这不妨碍余璐在路上玩得开心:公司有同样喜欢旅游的同事可以咨询,翻翻朋友圈也能找到其他人的游记和照片;路边摊可以靠大众点评 +Google 来搜索,演出门票到了再买也没问题——这些都跟她用来订机票、酒店的在线旅行网站们没什么关系了。


      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国内在线旅行商竞争最激烈、不惜打上好几年价格战的,其实也就是这一头一尾的机票和酒店。至于“到了”之后,那些占据了一半以上旅费的本地需求,虽然说都是由你自己做出的决策,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也是因为现在的自助游过于“自助”了,本来可以在这期间享受到的服务,缺位了。


       不是在家里的电脑上做好攻略带去目的地,而是到了目的地之后再灵活行事、用手机随时随地搜索当地的吃喝玩乐,在“飞猪”副总裁周正看来,“移动化”——这是变化发生的关键。“飞猪”是阿里旅行在“双 11”前给自己起的新名字,2016 年,他们预计在自家的平台上能够完成近千亿的销售额。



阿里旅行在今年推出的北欧“极光专线”产品


       “移动化让获取资讯空前方便,攻略不再像以前一样,是个很大的瓶颈了。从我们这边的数据看,以前用户在出境游上的准备一般平均要提前两个月,去年就缩短到了 23 天,今年则是 15 天。比较近的目的地,比如亚太地区的国家,一周就能完成准备。”


       这种即时化的需求,也使得以往一个完整的旅游套餐,被拆成了类似签证、电话卡、当地一日游、景点门票、甚至是导游服务这样的“碎片产品”,分开销售。据周正说,目前“飞猪”的平台上有 1/3 的用户都购买过这样的产品。


       像余璐这样、讲求旅游消费品质的 80 后用户占到了 70% 以上,是他在自家平台上看到的另一个趋势。每年“双 11”期间,他们的消费力都会得到一轮集中体现:

       在北京做产品经理的高欣艺,就在今年买下了一份 4000 元左右的美国东海岸往返机票。她也没有做好具体的旅行规划,只是简单地与同事以往的行程开销做了比较,觉得合算,就将这个“大件”扔到了购物车里。


       “白领,25-40 岁,家庭或是情侣出游,有一定素质,会一点英语,旅行是中等消费频次的生活必需品,只能选择自由行,对品质和保障有要求,看一点性价比。”这也是“发现旅行”创始人兼 CEO 王振华对自家用户情况的总体印象。


       顺着这些需求,“发现旅行”主打的就是所谓“不用做攻略的自由行”:在他们销售的套餐里,没有需要坐机场大巴的红眼航班,也没有青年旅社和低星酒店;当地的接送机服务和上网卡是标配,还有可以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的当地管家。



“发现旅行”的线路目前主要覆盖东南亚国家的城市、海岛目的地,也覆盖美国、迪拜、斯里兰卡等国


       从周边短线开始,自由行的趋势在中国发展了十多年,早已成为了市场主流: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 2015 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,目前国内游的自由行比例已经高达 97.8%,出境游部分也有 66.7%。


       如此高的渗透率,对于各大在线旅游网站来说,也意味着争夺用户的过程更难了。且不说在过去几年的价格战中,他们已经自己将机票、酒店这类“标品”的利润空间挤干净了,即使知道“目的地深度游”是一个未被充分开掘、潜力很大的市场,但他们认识的传统地接社做惯了大路货的跟团游生意,对于如何满足这些年轻人的独特需求,又几乎是一无所知。


       最好的方法,依然是自己动手做。所以在过去这几年里,从携程、阿里、同程等大公司,到各类灵活的创业公司,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线上旅行公司都卷起袖子,自己开始做“地接”这样的苦活累活了。


       “人们对旅游的产品质量、服务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,特别是以休闲游为核心的非标品市场,能不能服务好‘人’,将成为影响购买决策的核心因素。”同程旅游方面在回复《好奇心日报》的邮件采访时表示,这是他们在全国成立了 6 大区域中心,并设立了超过 300 家直营体验店的原因。


       在国内游市场中,同程是一个大玩家:它同时拥有线上网站和线下的旅行社业务,是继携程之后、整个行业里第二个能够规模化盈利的公司,2016 年预计营收可以达到 60 亿元,服务超过 1 亿人次的旅游者。


       “表面上看,同程似乎是在走一些旅行社的老路,实则不然。” 同程方面表示,他们不会单纯将这些“直营体验店”作为旅行社销售产品的网点门面,而是要将其作为位于各个城市的“展示中心+信息中心+出发集合点”,来综合利用。



同程旅游位于日本大阪的直营体验店


       相比于这种做“门面”的办法,发现旅行则更愿意将自己的服务部分藏到后端。当地管家服务,也是王振华认为自家服务与整个行业差异化最大的一点。


       “过去自由行里没有人愿意做这个事,但这也是用户在当地的消费升级需求。也不能再像过去一样,将他们甩给一个服务差、千篇一律的地接社了。”


而对于目前已经是自由行主流的这些年轻人的需求,我们可以这样总结:


       既不是讲究省钱和结识朋友的“背包客”生意、也不希望被旅行社将行程包办到底;既期待在目的地当地有符合自己兴趣的差异化体验,也希望有所保障,最好还能有一些小小的“被服务感”。


       这也是现在纷纷做起地接服务的在线旅行服务商接受《好奇心日报》采访中,都普遍强调的“消费升级”的真正含义。


       所以,想要争夺这个市场的在线旅游公司们也会发现,他们的服务半径要相应有所扩大:不仅是从线上到线下,而且是要从一条旅游线路上的几十个景点,扩大到所涉及的所有城市、国家。


       “飞猪”方面觉得,这可能是未来他们在出境游市场会体现出的优势:除了自己的商务合作团队外,他们还可以利用阿里巴巴集团在全球不少国家建立起的办公室、以及本地商家的资源,将他们统统接入到自己的平台上。